記得當年還在台灣讀研究所時,覺得台灣應該有更多的品牌才是,那時已有Acer,Kennex等等國際品牌(施先生現在還在努力,羅先生已經轉換跑道了)。


     等我留學美國回台灣教書的前幾年,對於台灣是否要積極發展品牌的想法有些動搖,記得有位學生擔任在職的上市公司副總以其自身經驗提到,要在國際自創品牌,何其困難,在美國一些哈佛畢業高材生,畢業之後自然被國際大企業挖走了,如何能幫台灣的小公司做企劃呢?


     我那時自認只是會在象牙塔教書的教書匠,心也有些冷了! 


    前幾年曾和學校王祿誾校友合作一個研究案,他是亞洲除了日本以外的第二大貿易商,也曾兩度被哈佛大學選列為個案較學的教材。他提到一個觀念,其實品牌也可以用買的,他曾經試與皮爾卡登交談購買品牌可能性,皮爾卡登開出了數十年的條件,王說他開玩笑的問:你可以活那樣長嗎?


     他的公司剛好走的是微笑曲線的兩端,他也高薪挖角聘請國外大公司的CEO到他公司來經營。


     這幾年因為接觸一些評價和較多機會與EMBA同學接觸,主張是否台灣值得發展自有品牌的灰燼又有點復燃。


     昨天到"全國最便宜的書店"水準書店買兩本財務書,一本是國內教授寫的,一本是德國經濟學教授寫的"創業其實沒那麼難"。很不想崇洋,但是看到台灣教授寫的只是把國外的理論再介紹一遍,德國教授就很原創而生動的介紹了許多案例。感覺台灣學術界被"束縛"的真是比較深。


     德國教授從熊彼德區分創新(Invention)與革新(Innovation)開始。用許多故事和案例介紹實際創業與理論的差別,他更引自己的親身實例以更具說服力。


     在全球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網際網路如此發達之際,發展台灣品牌或許仍有許多空間---如果大家願意有更多創意與願意承擔適當的風險。曾有人批評台灣人太多想自己創業,所以大企業太少,但在現在逐漸認為大未必是好的趨勢下,或許也是台灣重要的資產與契機。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莫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姍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ba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