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報上有李家同教授的投書,對於小學生需要死背那麼多的內容很不以為然。我的小朋友剛考完月考,我也是深有同感,不要說社會要背一堆地形山川和不懂的地質名詞,自然要背一些物理化學變化和定義,數學背一些公式還是特定姐法卻不知其所以然,而國語要背一些國文教授定義的修辭名詞...


     然而想到我在美國讀書時,一位在財務實證上很有成就的老師說,他小時後他父親叫他只要理解不需要背誦,他長大以後覺得他父親是錯誤的。


     死背的缺點大家都知道,但為何死背有優點就值得去想了。


    或許多記憶些東西,未來在創意時有一個豐富資料庫可以加以組合排列,不致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或許多記憶些東西,放在腦中慢慢沉澱,哪一天累積到一個程度,豁然開朗貫通。


    或許多記憶些東西,能夠刺激腦部活動,對於創意也有幫助。


    問題是:時間精力有限,孔子說的學和思,罔和殆,兩者影期trade-off如何最適當,不知有無研究成果可供參考。


     劉中有位優秀的助理學廣告設計,提到他們老師說到設計的極致是設計的成果其實是用了一般人知道的元素,但是表面卻看度出來他用了什麼元素。這觀念似乎和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有點類似,但是厲害的創作者卻是讓人看不出來。


     我寫碩士論文時曾訪問當時極負盛名,三星五金的創辦人李淵河先生,他小學三年級畢業,但發明用彈簧來製作螺帽機器,可以銷往日本。


     我請教他為何能有創意發明,他回答是,像如果他要發明一種燈,他不會先看看別人的燈怎麼做,因為先看了就會受到慣性影響,創意可能就被限制住了,一定要失敗了很多很多次以後,他才會去看看別人怎麼做的,並檢討為何自己沒能想出來。


     我常想這和我們學術或是教學生做研究的過程是相反的,我們總是盡量蒐集參考文獻,然後看看能否有些調整改變,或者,把已經出版的研究當作盛精神聖不可侵犯。


    當然,這樣做也有一種好處是不會浪費時間重複別人做過的事。


     但是同樣我很好奇兩者的Trade-off以及是否能有最適的情況存在。


     台灣雖然專利數目在全球領先,但其附加價值卻不如數量,原因之一是我們只能做小小或是外形上的改變而已,難有破壞或是革命式的創新,陳澤義老師認為這和民族性有些關係。


     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我們不夠堅持,或是信心不夠也有些關係。


     上月底台北大學有個盛大的會議,我也剛好在座,其中學校頒發唯一的紀念獎給李家同先生已過世的父親,感念其生前為學生盡心盡力傳授解惑,因為另外有兩個當選者的後人已經失散,只好割愛。李先生的致詞就特別拿自己開玩笑說,他一定會好好交代他的子女,等他離世以後如果有人要頒他個紀念獎,一定要能被找到,不然就失去機會了。 


      真是頗有幽默感與創意的冷面笑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baitw 的頭像
    dabaitw

    速配

    daba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