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聯合報A5介紹一位年輕的專業賭徒吳紹剛(較長一輩應該是戴子昂?),現在是功成名就的德州撲克職業選手,曾被稱為台灣賭神。


     我在美國讀書時的學長劉代洋,對於台灣"博弈產業"的發展,著實有不少貢獻,從最早的樂透,到運動彩券,一直到台灣設置賭場,他都是重要的智囊與推動者。


     或許受到傳統慣性影響,以前我對於賭博極為排斥,認為是不勞而獲的最佳典範。


     只是後來觀念慢慢改變了這樣的想法,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賭博只是表裏合一的賭博,人生任何做決定不也是賭博嗎?只是或許沒有像賭博那麼快看得到結果。更不要說買股票,各種金融商品,難道不都是一場賭注。


    投機與投資其實在一線之間。問題只在於有無做足功課,理性的願意承擔後果。


     從某種角度,賭博比起買股票或金融商品其實更理性一些,因為賭博贏或輸的機率大致可能精算的,股票或金融商品可不一定定,一般人只能從過去經驗推估。


     報紙提到吳紹剛早期曾經二十分鐘輸一百八十萬,他對朋友說,好便宜的課。因為他學到要控管人性,面對誘惑懂得住手。以後才不會輸掉遊艇或是樓房。


    想到李志文老師在美國上課時說過,年輕或在學校時,買股票輸個幾十萬是好事,因為了解股市險惡,以後就會小心許多。反倒是年輕時大賺一筆,那就很危險,因為原本是運氣好,他卻可能自以為是天縱英才的股神,以後越做越大,不可自拔。(不知道大家有無看過很久的一部港劇"大時代",鄭少秋演的主角買股票贏了一輩子,卻在最後連本帶利的輸光還欠一大筆債最後自殺了)。


     我當然不是鼓勵大家賭博,不過研究賭博的原理是對於風險評估理論有幫助的,以風險管理始祖Paciolli(也是發明會計借貸的人)來說,他研究風險的分析就是從撲克牌出現的機率開始研究。


     目前對於賭博時籌碼分配最重要的研究"Beat the Dealer",也就是電影決勝二十一點(BlackJack)背後的理論與故事,這幾年逐漸受到金融工具投資與風險管理的重視。因為過去認為可以經由橫斷面系統風險控制來降低風險,但金融風暴後,大家逐漸發現,長期與時間數列的資金控管與分配是很重要的。


    不過,能夠完全的理性真是不容易的,像我的同事張大成教授說他從來不買彩券,因為


     "期望值小於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baitw 的頭像
    dabaitw

    速配

    daba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