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座談會的場次當中,有兩位演講者的比喻甚為貼切有創意,聽到的人都不覺莞爾。
先是聯合徵信中心的林思惟先生,提到有人批評做信用評分的人很像在用後照鏡開車,因為他們主要僅應用歷史資料進行預測與分析,不去對未來的景氣經濟進行展望性的預測。
接下來這次也是臨時義助我們研討會的楊太樂博士,補充著說,但是如果道路上漫天大霧,或許僅用後照鏡來避免和周遭的車子相撞或許是最好的駕駛方式。
其實對於聯徵這樣頗具官方身分的機構,的確是不要有太多比較主觀的看法較為適當,不然若是稍有些對未來的看法較有偏頗,大家都相信他們就造成整體台灣的系統風險,難怪他們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來發佈們的評分。
第四台的”老師”們就不同,一方面他們自己的看法也未必一致,說不定把她們的預測平均一下還挺準的說(所謂Consensus Forecasting)。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金融風暴許多人批評信評公司應具可課責性或許真的太沉重了一些,即使是經濟學家都有許多的笑話: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個不同的意見,美國總統巴不得找到一個只有一隻手的經濟學家等等。我們對於信評公司的要求似乎相較許多從事經濟預測的機構嚴苛許多。(當然,收費多少是另一個問題啦!)
話說回來,我們這些學財金商學專業的人,或許還真應感謝沒有一個機構能把未來的財經數據與情事預測得毫釐不差,不然我們大概都會丟掉飯碗因為電腦完全可以取代我們了說。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