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發言大概不會受到太大爭議的洪蘭教授,今天社論中提及一些"不能只談錢"的研究結果。包括印度發現實驗中給最多錢的一群受試者反而在一些測驗的績效比較差。瑞典的研究也得到受試者能有愛心選項時,比起單純更高的金錢誘因,人們更願意從事捐血行為。


     俗話說得其實也頗傳神,錢不是萬能,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問題是我們要強調哪一部分,錢所提供的誘因到底有沒有一個極限,還是存在一些門檻,應該是比較困難的問題。


     數十年前我學經濟學原理時老師就有提到後彎的供給曲線,那時的例子是某些荒島的土著,若是提供每天一百元工資,他可能願意幫忙摘五天香蕉,但是若給每天三百元工資,他可能只願意做三天工了。近年來看到像許崇源教授和張仲岳教授指導研究生論文,不約而同有結論是研究台灣高科技廠商的員工分紅比例高低,最高的一些公司,期績效反而有下降的趨勢。看來人性倒不會因為知識水平的高低有什麼特別改變。不過幾年前我曾聽過有高科技員辛苦工作累積了不少財富,買個小島想去想悠閒終老,沒有一兩年發現實在太無聊再回國來打拼的。


     最近諾貝爾獎得主逐漸要揭曉,回想起去年邀請經濟學獎得主Oliver Williamson來台的經驗也頗有趣的。這幾年不知是否因為金融風暴的關係,過於自由化還是完全以量化為主的經濟學家似乎得獎機率都較低,今年的得主許多人看好寫了不少行為財務科普也來過台灣行為財務的Thaler。大家都知道Daniel Kahneman 以及Amos Tversky最早因為展望理論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雖然為何叫做展望理論其實當時恐怕為了醒目的義義更多些,不過有些可惜的是他們的原著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1982),似乎在國內還是心理系老師比較會去看,其實我個人覺得對商科的研究人員去看看原著應有更多啟發。


      東吳心理系邱耀初老師曾做了一個實驗叫作Soochow Gambling Task,對過去很有名的 Iowa Gambling Task做了完全不同的詮釋,(他投稿十一次才被國際刊物接受,我常開他玩笑可比國父精神)。我覺得他大致的結論是,一般人對於頻率比起金額而言可能有更大的重視程度(邱教授未必贊成我的看法)。


    想起多年前巫和懋教授曾經告訴過我其實研究也是一種"正反合"的過程,良有以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ba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