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 Williamson貢獻簡介與我所得到的啟示



    


Oliver Williamson,七十七歲時獲頒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中文網站上稱他為少數"不是外星人"的諾貝爾經濟學家。


 


雖然他得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許多對他研究有興趣的學者,包括管理、法律、會計、行銷和組織等,恐怕更超過經濟學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的研究並不能算是傳統的經濟學主要趨勢,另一方面也是他的理論具備相當的張力而深入的解釋了許多商業、經濟與制度的現象。


 


他較年輕時對工程與法律都產生過興趣,曾攻讀行銷,後來有機會遇見許多知名的經濟學大師。他不以一般教學與研究為滿足,也很重視實務工作的訓練。19669月他在Washington D.C.擔任了反托拉斯部長的特別助理,接觸了許多重要的反托拉斯案子,對於企業規模大小與相關成本的問題有機會深入瞭解。許多人認為這些經驗對他後來的學術思想形成極具啟發性。


 


瑞典皇家科學會認為Williamson最大貢獻在於:「發展了企業之作為某種結構而解決衝突的理論」。他認為對組織的分析極為重要,而且是從不可操作的狀態上轉換為可操作的狀態。他引用制度經濟學家John R.Ccommons 的論點:活動的最小單位一定包含衝突、共同性以及次序;而這個最小單位就是「交易」。Williamson當初對這樣的說法其實頗為困惑。但後來在研究「治理」的過程中,這樣的概念變成他主要研究的方法。也就是將治理加入次序的概念,藉此緩和衝突並且同時實現共同利益。交易成本也是他自我期許的努力方向,因為覺得這才是本質的分析,而且是實用又好用的分析。Williamson也承認效率在經濟學的重要性,不過他提醒大家要注意諾貝爾獎得主James Buchanan 所謂,以經濟組織而言,分辨所謂選擇觀點和合約觀點這兩者的差別是重要的。


 


        Williamson的研究一以貫之,例如對於策略的研究,認為大家放了太多心力在分析外部的活動,其實更應把企業內部的經濟治理做好,也應發展相關動態策略。當我們看到許多企業(組織)危機與失敗的原因的確是由於其內部治理有問題而產生過高的交易成本,這方面他是有其洞見的。


      


        近年來我主要的研究興趣在風險管理,但是傳統經濟學理論不易解釋企業失敗的原因。我曾想到如果Coase認為企業存在的本質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那麼直覺上企業不復存在是否就是其交易成本過高呢。於是曾找機會請教Williamson企業會失敗最 主要的原因,他的答覆也頗具體:「目前對於企業無效率的規章程序之瞭解相當不足,而且應該針對不同規模企業加以分析,一般而言誘因強度是重要的關鍵。」


       


      Williamson在諾貝爾演講中提及他在卡耐基美隆大學到的卡耐基三原則:良好的訓練、跨領域、積極心態」。他所謂良好的訓練,是指認真看待我們的核心學科,並將此學科上的專業術語運用在此專業上。跨領域的目的不是為了擴張自己勢力,而是為了尋求支援來分析現象。而積極的心態,是要積極探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而不是說:這本即如此。


      


       這樣的態度的確值得專業人員與青年人所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ba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