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陶師的「切」
沈大白
陶師對於太極推手,除了遵循前人的傳承經驗以外,更富研究與創新的精神。記得晚年他在植物園教我們推手時,曾提到他覺得推手四正的掤、捋、擠、按有所不足,特別介紹了「切」這個觀念。我推測這應該是因為我們平常練的四正較屬平圓,而陶師更由水拳體悟三維空間的重要性,而「切」正可作一彌補。
印象極深的有,我們若去按他,他會順勢切我們手臂,並說明經過這樣一「切」,我們所能攻擊的距離與長度被縮短,而他受到的威脅可能減輕減緩。當然陶師還會看我們的反應來作變化,例如我們若手有稍頂,他可能就順勢由切轉成前送將我們發放出去,但這與他能從各個角度方向貫串出來勁道有所關聯。
切對方手臂的部位大致以肘為最常見,應該是因為肘本身就易彎曲凹陷的原故。陶師可能同手切,例如我們以左手推其右手,他用右手切我們左肘。也可能另手切,例如我們以左手向右推師的右手,陶師可能以左手來切我們的左肘。
至於自己用以切人的部位,陶師有時用指尖來切,但這也應該是像陶師能充分貫串與鬆沉才能做到,我有時想效法卻總有東施效顰的感覺。
「制人肘」在攻防中應頗重要,陶師提過一次某人似想要對陶師有所不利,陶師即輕撫人肘以作預備。而除了太極拳外,亦極強調鬆柔的台灣猴鶴雙形陳明崙,在網路影片示範人拳攻來,他的反應也是擊人肘內。
還記得有一回推手練習時有位師兄好像用力按抓陶師,陶師很快的幾乎用跳躍方式由上而下將手切下來解圍。
為何切是很好的一種技巧,原因之一應該是可以完全借鬆沉與地心引力來從事這個動作,當然,若能進一步作到李亦畬所謂的「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的合,並能作到塌腰與氣沉丹田,應該能有更大的效果。陶師曾提到一個小小鳥在高速與集中力量時,可能對大的飛行體就造成大威脅,好的「切」也應該達成這樣的效果。
當然,陶師的切是能因敵變化的,絕對不是不去聽人勁就不由分說的下切,而是別人送禮,我們順勢得機所為。陶師也常提到手扶電梯的例子,要先與人同步後再稍改變其方向。陶師的絕招之一將向其雙按來的巨漢牽帶跪地,我推測也與陶師切的功夫有關。
陶師用字遣詞是很謹慎的,為何他不稱之為壓,墜,落,砍,劈…,而命名為「切」,值得好好的深思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