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風險,有一次聽到陳履安先生解釋得頗傳神:風吹過來就有危險,呼吸當中就有風險。這樣的闡釋把無常和風險連結得相當不錯。


     回想我自己會接觸風險管理這個領域也是相當偶然。博士論文的時候,李志文老師建議我做股市漲跌限制的研究,應該算是我開始較正式的接觸相關的資訊。回國以後有次與一位會計前輩請教,台灣是否有兩套帳的問題,他一口斬釘截鐵的說:沒有。但是我後來還是花了不少時間從事統一發票與兩套帳關係的研究。這些經驗也算是和作業風險有些關係。後來馬君梅老師推薦我參與金融商品相關會計準則的制定工作,對於風險也有更多的學習。


     後來有機會接觸到Riskmetrics的文獻,覺得能實際把風險具體量化出來,導是很有趣的事,而且感覺風險值應該是比一般的標準差之類更具得決策有用性一些。後來蒙鍾俊文教授的提攜,有機會到TEJ用它們的資料從事一些實務上的研究,有機會和我老師的學長,我的同事和學生合出了本風險值的書,運氣不錯很快就銷完了。


     那時Basel II剛要推出,我和同事又積極推薦我們頗有經驗的校友,到政府機構從事信用風險的相關實證研究來協助政府的金融監理,後來也有機會應用大量的信用資料做些實證。


     這幾年做了許許多多風險管理相關的研究,包括幫政府制定相關的實務守則等等,挺有意思的是有一次被當時還在政府工作的劉科,取笑我從事風險管理的研究,卻沒有顧好自己的風險(因為沒有事先估清楚研究的時間與成本)。


     大致而言,評價是一級動差,風險則是二級動差,我個人相信後者更在實務上有些意義。因為大家都想賺錢這件事大致是不錯的,但是個人的風險偏好就有許多差異了。


    風險管理是相當好的一個發展方向,主要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零風險的,所以呢,一直有事情可以做。當然它的範圍太大很難專精是一個缺點,另一個缺點是,一般人或企業都喜歡聽人教他賺錢,單純降低風險多半只能當作成本中心,一般人很難將之視為利潤中心的。


     或許拜金融海嘯之賜,大家對風險管理的重視程度並不會褪色太多,ISO也推出相關規範。


     其實依據實證資料顯示,一般傳統的風險像財務,作業等等,佔企業真正的風險最多大致一半,更重要的是策略的風險管理,不過這部分牽涉到領導人的風格尊嚴等等,很多又是質的問題,因而更難去表達與處理吧。目前較常用得到的理論大致是實質選擇權與變革管理。當然自從我接觸Kelly Criterion以後,我深深覺得若要考慮如何更適當的分配資源以承擔適當的風險,對於策略的考量是挺重要的。


     如同藍海上的風險這本書所強調的:最大的風險是不知道風險在哪裡。最大的風險是不願意去曾擔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ba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