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以前,看到我們里辦公室舉辦了一個小提琴班,專門針對初學者加以指導,猶豫了一陣子,想到有機會了解一下"樂器之王",應該是難得的機會,就報名了。運氣不錯的是老師頗專業又很有耐心,只是我自己練習時間不多(每天十多分鐘),不過兩個月下來有些許心得,結合記錄老師的指導,做些整理。
首先是和一些運動和其他樂器的共通點(和太極拳一樣),就是放鬆。小提琴和吉他不同點在於右手學問更大,(如果不是慣用左手者),雖說是"拉"小提琴,不過只要放鬆,靠地心引力就達到"拉"的目的,不用真的去"拉"。當然一般說拉小提琴也是對了一半,小提琴除了拉弓,還有推弓。為何沒人叫推小提琴呢?或許因為通常是先拉再推,為何先拉再推?基本上也合乎效率的原則,因為拉弓的起點的手的部位較合乎一般時手的運用位置。說道效率,用腳打好拍子是我的困難,拍子打不順是一回事,打不久腳就酸了才麻煩,老師指導說用腳趾就會較不累,我還沒練好。
再來是手腕的放鬆程度,手若抓緊緊的,一個缺點是靈活度變差,另一個重點是,透過弓來感受弓與弦接觸的力道就較遲鈍了,從事風險管理收集資訊是很重要的,應變的能力也很重要。當然個手指的搭配很重要,例如小指要適當以槓桿原理控制弓的力道,讓我聯想到組織適當內分工即使是最弱的一員都能扮演重要角色(上過我課的學生或許記得由比較利益來闡釋無友不如己者的謬誤)。
用弓的一個原則是,盡量拉滿弓,除了視覺效果以外,我覺得另一個目的是,拉完全弓,拉下一個音有更多的餘地,應該具備未雨綢繆的考量。按弦的原則是按了以後的指頭,盡量先別動,我想或許是因為等一下可能還有機會用到,還是比較不會製造一些noise,不過這方面還要再請教老師(還好我的老師不會罵我是個問題學生)。還有左手指同一個手指由一個弦到另一個弦,能用滑或轉過去,比起拿起來再放下去,要更有效率而且流暢些。
我倒不是年紀最大的,有不少退休的長輩在學,也有很小的小朋友,看老師教不同年齡的學生需要因材(年紀)施教,也很有趣。
聊到音樂,有件事值得一提,就是我看過一本書介紹音階(Do Re Me Fa So La Si )是依照"幾何平均數"來定義的,因為幾何平均數更合乎人的直覺(聽覺!)。不過就像我近年來推動財務應該用幾何平均而非算術平均,發現大部分的人習慣算術平均來衡量財務數字,為何感覺直覺是幾何平均,理性計算是算術平均,或許是個有趣的議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