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從我進入碩士班,開始被薰陶做研究時要盡量收集參考文獻,理由是:科學的累積是站在歷史的肩膀上,在現有的基礎上加以增添還有一個理由是,別人可能早已經做過這樣的研究了,避免與人重複或浪費時間。


 


但是我一直記得我寫碩士論文研究技術移轉時,曾經到南部訪問三星五金的創辦人李淵河先生,他小學沒畢業,但卻是當時少數能夠在台灣研發機器出口到日本的專家。過去製造螺絲螺帽是用齒輪,他研發以後用彈簧,速度就快了很多。他也發明了自動鉛筆。


 


我請教他為何能夠創造發明,他的回答是,如果要發明電燈,他不會先去把別人的電燈拿來參考,他會自己去試試看,當然未必能成功,但他會等到失敗許多次以後,再去看看別人怎麼做的,這樣的好處是,自己也可以知道自己過去的盲點,對以後的創造發明才有幫助。


 


我同意一些外國學生或許想得太多,學的太少,但是台灣的從事研究者似乎又過猶不及吧,學的太多了,自己卻不太去思考。這或許與太過競爭有關,考試也只能考些記憶性的東西。


 


如何找到均衡呢?


 


能讓自己一方面多學些知識,一方面自己也多想想,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的確有獨到之處。不過他對於學和思的優劣分析的倒並不夠完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baitw 的頭像
    dabaitw

    速配

    daba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