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案連動債的DM上面,有一句話很重要,就是"下檔保護空間達 43 %"(白話其實是如果跌超過43%,就不保護你啦!),姑且不論後面加上那句話"有效降低風險"是否正確,用43%來表達其實是有其心理學根據的。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與塔伏斯基(Amos Tversky)在1979年共同發表了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的理論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由正面表達與反面表達,即使實質上一樣,看到或聽到的人,仍然會有相當不同的感受。


  那上面這個例子來說,如果表達成"股價若只剩下57%就不保護了",投資人的感覺會有很大差異,不過出售商品的機構當然不會這樣表達。


   我所瞭解一些國際大公司(像IBM)其實很重視這些心理學應用在商業實務的訓練。只是,知識真的是兩刃劍,我們可以應用來保護自己或提醒他人來從事風險管理,也可以用來吸引(說欺騙又太過,中間有灰色地帶)客戶,來為自己牟利。


   當某個人知道另一個人"可能"因為誤會或知識不足而做出對其自身"可能"有害的決策時,是否應該提醒,這已是複雜的道德議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ba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