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參加一個政府單位應用國科會研究計畫補助的評審會議,參加的委員好幾個是老朋友了,都是不同學校的教授,評審完畢,大家走出會場,有個共同的感慨,一般學者要向國科會申請個研究計畫,幾十萬經費要絞盡腦汁,煞費苦心,本身並不一定有研究費用(費用通常是提供助理的),還未必能夠申請到。而這個在學者看來並不複雜的計畫,因為看來貼近實務,經費各年有上億的數字,大家難免心中酸酸。
我聽了本想接話,卻還是推上去(不是壓下來,因為從腦子到喉嚨!),多說無益啊!
我很想說,會有這種情況也只能怪我們這群書生自己,做的研究只是為了所謂學術上,或是只是為了一些所謂有I的期刊的需求,至於做的研究有無用處或是實務上是否可行,那就不是我們關心的了。
當然或許也不全是我們這些學者的問題,大環境或政府注重量化績效,學校老師為了生存也只好為了這個績效而努力。前陣子的新聞有個新聞: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在個人部落格抨擊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成為敗壞國內學術風氣元凶,「學術風氣的敗壞,我以為是五年五百億貢獻最大,而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制度是始作俑者!」國科會主委李羅權則強調,相較國內其他學術獎,傑出研究獎公正公平。彭明輝日前提出退休申請後,在部落格批判台清交「為了五年五百億,為了土地,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引起輿論譁然。
理工科若真是如此,社會科學更是麻煩。因為理工研究至少放諸四海皆準,社會科學研究太屈從西方觀點標準,對台灣沒什麼貢獻,就更說不過去。
話說回來,感覺上仍有一些人頗有sense的。最近學校新聘老師,校外來應聘當中有的是多產作家,但就有老師會提出他的量雖多但是原創或是質量上尚未必突出。最後大家能夠選出一位資深老師也頗讓我驚訝(因為他的產量不多,但學術專業能力與國際關係網路卻是有目共睹的),可見大家其實心中仍都有一把尺。
從這方面看來,台灣比大陸還是領先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