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唐松章會長演講完,我心中一直不能忘記的是他最後提醒的:願性重於感性重於理性。應該是他多年的心得與經驗。


    過去所謂社會科學之后:經濟學的訓練,一直教人要重視理性,可何謂理性也未必有一致的定義,大致是指充分的分析資訊後做出自為最有利的決策。


    自從一些心理學家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逐漸有行為與神經經濟學家興起,對於理性的假設諸多質疑,認為人不可能理性,而且認為感情才是真正重要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


    以前我不很能分辨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真正爭辯的在哪裡?研究方法嗎?也不全然,雖然心理學家較喜歡由實驗等方法,經濟學家喜歡由數學統計等方法。但是不同方法還是有互通的空間。


    後來我逐漸確定,兩邊的最大差異還是在假設,經濟學家認為人大致是要算計(中性意思)的,心理學家則認為人不過憑著直覺做決定。


    另一方面,經濟學家多半有一種教誨的想法,認為世界若是更理性,應該會過得更好的。心理學家似乎不認為人有可能變得更理性。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幾乎有快一半都研究過風險相關的議題,風險本身恐怕也是分辨是理性與感性的重要關鍵。如果沒有不確定性,理性大概是較容易達成的。不過因為有風險,人會後悔,會有憧憬預期,當許多事資料不夠充分時,只好憑感性做決策。當然人還有記憶,記憶應該經由貝氏影響未來的belief。


    我猜測唐會長所謂的感性指的是,人不是只為了個人的利益就會滿足,還會由照顧他人的利益得到滿足(親疏遠近是另一回事)。


    願性呢,大概指的是人的vision願景,看到一些人前仆後繼的為了理想,奮鬥多年,有的失敗,也有成功,為人類社會帶來許多新的發展,難怪唐會長將之列為最重要的了。


    我在想,願性是基於理性較多還是感性較多,很難回答。不過我個人的信念是,隨著人類文明進步,不同種類的風險或不對稱資訊其實是越來越多,理性或許也到了邊際報酬遞減的地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bai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