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搭了一個半小時(都可以到高雄了)去淡水訪談一家不小的電源供應器公司,與張特助與蘇協理談了兩小時。或許因為許多感覺積壓甚久,蘇協理也在大學教過書,沒什麼寒暄,直接切入話題,聽到張特助和他小朋友說,以後你可能真的要去當外勞喔。因為這幾次訪談下來,已經不是第一次說,有點麻木了,可心中還是會有點沉重。
公司全球近萬名員工,在台灣有一千二,大約一半作研發與設計,原始設計(Front-end Design)部分與Application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五。至於設計內容偏重於電子零件設計,機構設計與磁性元件設計比例約是7:2:1。公司也有一些博士,除了實質理由,與外國溝通較能有共通語言,在大陸,名片有博士還是會較受重視。
IC設計,模具的工作是外包的。
大陸研發人員也有三百五十人左右,不過在告訴他們要做什麼或是要做的東西與時麼東西相關的時候,還是很怕很小心,,因為……。雖被人笑,公司還是留了一條生產線在台灣,研發設計才能與製造(Prior Run)緊密結合。
然而,大陸學校的人才有的真的優秀(北清浙),他們較為紮實,整合較佳,又懂得應用。是否與台灣基本學分一二八,大陸一五六有關呢?
台灣以前的專科學生會基本的生產知識,現在升科大反而不會了。其實不一定學歷越高才會設計,而是在不同深度的設計。台灣除了北藝大單獨招生不看學科,其他仍然很重視學科成績,這樣藝術類奇葩學生很難出頭的。
台灣或許因為是島國,自信心與氣勢越來越弱了。設計又是很需要環境的,成天擔心要餓死,哪可能做出高品質成品?跨領域也是目前的瓶頸(就要藝術,造型,電腦等人才)。
大陸對高新企業15%免稅,還是很有具體影響,台灣又缺地(淡水新市鎮禁建許久,遙遙無期),缺人。也很想根留台灣啊。(可大陸開發IC只要台灣時十分之一的價格!)大陸國家院士可設企管研究室協助企業發展,台灣CIC或許更可考慮提供民間合作。
台語說,願做牛,免驚無犁可拖(台語)」,現在別說犁,連田都沒有,有心推動綠色產業,也沒地啊!
這次的心得,台灣在製造流程方面的設計(製程,治具,夾具等),也是很可觀的。